她从小喜欢音乐, 幼年考上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, 后跟随名师王范地先生学习琵琶, 经老师引荐,走上古琴之路, 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第一个古琴专业学生, 至今三十余年。 “古琴就是我整个一生的经历, 它赋予了我所有, 包括我的生活、我的婚姻、我的朋友, 全部都围绕着它。” 乔珊因琴结缘他的先生 ——著名作曲家关迺忠, 多年来,关先生为她创作了许多作品, 其中,2005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, 关先生作曲、指挥的大型古琴交响诗《琴咏春秋》,就是一部巨著。 从学习古琴, 到成为管平湖先生的再传弟子, 乔珊的经历非同寻常, “并不是我自己选择, 实际上是很幸运,我被选择来学习古琴, 成为管先生流派的继承人。” “那时候我们系主任考虑到, 我们音乐学院也应该有一个继承人, 当时就想到管平湖先生, 请了管先生的嫡传弟子, 当时在音乐研究所的王迪老师。” “跟我们现在不一样, 现在是有兴趣才去寻找老师, 但当时王迪老师是音乐学院请过来教我们, 她总会想:这个学生, 她有这么喜欢古琴吗? 总觉得首先要培养我的兴趣。” “我记得很清楚,王老师每次来给我上课, 从老远坐着公交车到学校, 现在想想觉得完全不可思议,那么大年纪了, 他们那个时候可以这么艰苦,来教一个学生, 还很怕我会不喜欢古琴,会随时放弃。” “那时候是下午上课, 像北京现在这样的天气, 夏天38度、40度,很热,又没有空调, 老师怕我打瞌睡,每次总会给我买一支雪糕, 当时北京一毛钱一根,其实很贵, 我们小时候不一定都能够吃到, 那都是要学习好,家里奖励才能吃上, 说到这,心里总是会升起对老师的那种怀念、感激。” 跟随王迪老师学琴虽是四五年时间, 影响的却是乔珊的一生。 王迪老师的言传身教、为古琴切己地奉献, 让乔珊深感传承的重任。 “不同于现在很多人说起古琴, 是要在生活中去寻找一种宁静, 我跟这个不是一回事。” 从古琴无人问津,到逐渐繁盛的今天, 乔珊见证着一个时代。 “古琴作为中国音乐整个的代表, 随着管先生的《流水》被带到太空, 说明它是中国文化的结晶, 加之我学的又是管先生的流派, 所以根本不是我为古琴奉献, 而是我的一种责任, 我有责任去推广、去弘扬。” 传琴三十年的乔珊, 在教育上有着自己的坚持: “我在教学生当中,对学生有这么一个要求, 我说如果你们学来是玩玩的, 只是为了喜欢,我也不花时间去教你们, 我只希望花时间去教一些将来也会为这个传承做一些工作、做一些努力的人。” 今年是管平湖先生诞辰120周年, “最近我就在整理管先生的乐谱, 其实这个工作蛮艰苦的, 因为王迪老师记录管先生三十多首录音里, 她记了十七首的记谱, 我们现在从《古琴曲集》里, 还有一些古琴书籍里可以看到, 但还有十几首,特别是几首大曲, 比如《大胡笳》《潇湘水云》,都没有记谱。” “所以我最近一年集中精力, 放掉了一些教学的工作,就是在整理, 听录音,在录音里仔细辨认, 把管先生打谱的所有的琴曲完整地出版, 将来不管是喜欢管先生还是不喜欢的, 这都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。” “将来百年以后二百年以后, 我们中国现代的古琴曲的资料也应该有, 但是以前的资料, 一定要很好地传承下去。” “我也真的是很幸运, 能够有这一个责任,去做一点事情。 如果我自己的身体, 能够支持到我可以做的工作, 我都要做下去。” |
声明:本网站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原作者的权利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。